輕點鼠標,星星點點分佈的彩色模塊立即出現在屏幕上,狀似片片“魚鱗”。隨著“魚鱗”慢慢放大,每戶村民的宅基地銀行利率、農田的輪廓清楚顯現出來,每個地塊上還標註了戶主名字、面積、經營期限等多類“身份”信息——這是四川魚鱗圖測繪工程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魚鱗圖)歷時6年,為農村不動產打造的“身份證”系統。該系統目前在全國17個省市得到應用,今年合同金額已達7000多萬元。
  給農地製作有巢氏房屋“身份證”
  魚鱗圖董事長李劍波告訴記者,公司借款創立於2008年,如今已有6個年頭。
  “進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,首先要讓室內設計每個地塊有張‘身份證’。”李劍波介紹說,魚鱗圖是國內首家利用計算機技術,為農村土地製作“身份證”的公司。“‘魚鱗圖’是一個客觀表達土地、人、地上附著物關係的數據模型,一張圖紙就能把國土用地、農業用地、農村房屋、林地、流轉用地一一反映出來。農民只要一看‘魚鱗圖’,就對自己承包的土地、房產的位置一目瞭然”。
  發現商有巢氏房屋機 純屬偶然
  一張白紙上畫著一個個地塊,代表的是農戶承包的土地,上面寫著他們的名字,並摁上鮮紅的手印,形似魚鱗。這張按1:2000的比例製成的鶴鳴村土地縮略圖,是中國現代首張“魚鱗圖”。
  “發現商機純屬偶然。”李劍波說,他和羅旭斌是魚鱗圖的創始人,兩人是電子科大讀研的同學。畢業後,李劍波到西南交大教授計算機,羅旭斌去美國讀博。在創建魚鱗圖之前,兩人還創建了一個名叫“rockyourmo-bile.com”的手機應用平臺,但“沒有火起來”。
  直到2008年3月,一個朋友讓李劍波幫忙做一套信息系統,以實現農村土地的數字化管理。於是,他們前往都江堰市柳街鎮鶴鳴村,把各家各戶的土地測繪出來,再轉化成數字化格式,構建了數據庫和管理系統。
  “吃住都在鶴鳴村,我成了鶴鳴村榮譽村民,現在都還跟村支書有聯繫。”李劍波說,當鶴鳴村2415.51畝土地、633家農戶的土地和房產信息全部錄入系統後,李劍波拿到了30萬元項目資金。
  “成都造”走進17個省市
  2008年,李劍波和羅旭斌湊了200萬元創建魚鱗圖。隨著團隊的擴大,湊起來的200萬元和做鶴鳴村項目拿到的30萬元很快就花光了,“技術研發和測試非常花錢,當時公司20多個技術人員,每年人工費就有300多萬元”。魚鱗圖陷入了困境。
  2008年9月,魚鱗圖在成都高新區相關部門幫助下搬進了孵化園,解決了房租和人才問題,公司迅速發展起來,獲得了國家創新基金項目立項支持以及成都市科技進步獎。目前,公司的系統已在全國17個省市得到應用,在北京、西安、廣州等6個城市設有辦事處,今年已獲得7000多萬元的合同訂單。
  在李劍波和羅旭斌眼裡,未來3-5年公司將進入爆髮式增長期,有望以每年200%-300%甚至更高的速度發展。
  成都晚報記者 葉燕 實習生 黃浩峰 攝影報道
  ○記者手記
  堅持讓偶然成必然
  在採訪中,李劍波多次感嘆,“發現商機純屬偶然”。這種“無心插柳柳成蔭”的故事,容易被人解讀為“運氣好”,但記者發現,偶然的商機中隱藏著必然性。
  除了2008年-2009年研發初期的挫折,魚鱗圖還曾幾次遭遇資金鏈差點斷掉,李劍波想過減少人員,抵押自己的房子,甚至兼職做研發,但從未想過放棄創業,“我始終相信看好的商機”。
  魚鱗圖始終堅持在一個細分領域做到最專業。在總結創業經驗時,李劍波提得最多的就是“專註”和“堅持”。正是堅持,將偶然撞到的商機變成了成功的必然。這看似老生常談的論調,其實正是創業成功的金科玉律。
  在成都高新區,很多企業都和魚鱗圖一樣,也是遇到偶然的商機,通過“堅持”做大做強的。相信隨著成都高新區三次創業藍圖的繪就,多方位扶持政策將鼎力支持像魚鱗圖這樣的科技公司創業,越來越多的人才將聚集成都高新區,越來越多的創業企業將出現爆髮式增長!  (原標題:給土地製作“身份證” 蓉商打造現代魚鱗圖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b50obxvl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